探寻穴位的奥秘

体质不同,施灸有别——痰湿体质艾灸方法

痰湿是体内黏滞重浊的非正常物质,是人体津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痰湿体质的人脏腑的水液代谢功能低减,因而水湿容易凝聚成痰。

痰湿的形成和脾的关系最为密切。脾可以把有用的津液运输到全身各部,把没有用的液体通过膀胱输送到体外。脾的功能不强健,营养物质出现了障碍,营养物质得 不到利用,一方面与废物一起被排出,造成“虚”的体质,一方面废物可能停留在体内,形成痰湿。痰湿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许多怪病的产生也是由于痰湿作祟。

痰湿体质的人最重要的是健脾利湿,化痰去浊,艾灸调养以健脾益气、利湿化痰为基础,保存体内阳气。

痰湿体质艾灸穴位脾俞穴胃俞穴足三里穴中脘穴气海穴曲池穴天枢穴支沟穴内庭穴丰隆穴上巨虚穴阴陵泉穴膻中穴内关穴心俞穴

●一般艾灸

    艾灸脾俞穴

脾俞穴

脾俞穴的位置: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艾灸方法:此穴艾灸时需两人配合,宜采用回旋灸。被艾灸者俯卧,艾灸者站于一旁,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穴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左右方向平行往复或反复旋转艾灸。

艾灸时间:每日灸2~3次,每次灸10~20分钟。

功效作用:调理肝脾。

艾灸胃俞穴

胃俞穴

胃俞穴的位置:胃俞穴位于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艾灸方法:此穴艾灸时需两人配合,宜采用温和灸。被艾灸者俯卧,艾灸者站于一旁,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艾灸。

艾灸时间:每日灸2~3次,每次灸10~20分钟。

功效作用:外散胃腑之热。

艾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的位置: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约4横指宽)、胫骨前肌上,左右腿各有一穴。

艾灸方法:此穴可以自己艾灸,宜采用温和灸的方法。艾灸时,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距皮肤1.5~3厘米处艾灸。

艾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最好在每晚临睡前灸。

功效作用:祛除下肢的寒气,调理脾胃。

艾灸中脘穴

中脘穴

中脘穴的位置: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在肚脐正上方4寸(6横指宽)处。取穴时,采用仰卧姿态,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中点即为中脘穴。

艾灸方法:回旋灸。被艾灸者仰卧,艾灸者站于一旁,手执点燃的艾条,距离皮肤1.5~3厘米,左右方向平行往复或反复旋转艾灸。

艾灸时间:每日灸1~2次,每次灸10~15分钟。

功效作用:和胃健脾。

艾灸气海穴

气海穴

气海穴的位置:气海穴位于肚脐正下方1.5寸(比大拇指稍宽)处,此穴是先天元气会聚的地方。

艾灸方法:此穴需两人配合艾灸,可采用回旋灸的方法。艾灸时,被艾灸者仰卧,艾灸者站或坐于一旁,手执点燃的艾条,距离皮肤1.5~3厘米处艾灸,左右方向平行往复艾灸。

艾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5~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功效作用:温阳益气,扶正固本,培元补虚。

●辨证加灸

症状: 痰湿体质体形肥胖者。

加艾灸曲池穴

曲池穴

曲池穴的位置: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在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左右臂各有一穴。取穴时,将手掌朝向胸口向上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尽头外侧的凹陷处就是曲池穴。完全屈肘时,则在肘横纹外侧的尽头处。

艾灸方法:采用温和灸。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处艾灸。

艾灸时间:每日灸1~2次,每次灸3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功效作用:清胃肠湿热。

加艾灸天枢穴

天枢穴

天枢穴的位置:天枢穴位于肚脐左右旁开2寸(3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艾灸方法:被艾灸者平躺,艾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处艾灸,以被艾灸者感到艾灸处温热为度。

艾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一般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作用:调理胃肠,疏通大肠腑气。

加艾灸支沟穴

支沟穴

支沟穴的位置:支沟穴位于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中点上3寸(4横指宽)处,与间使穴相对,左右臂各有一穴。取穴时伸臂,从腕背横纹处向上量4横指的两骨间即是。

艾灸方法:采用温和灸。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处艾灸,以感到艾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艾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

功效作用:调肠腑,理气行滞。

    加艾灸内庭穴

内庭穴

内庭穴的位置:内庭穴位于脚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脚各有一穴。取穴时,采取仰卧或坐姿,在第2、3趾缝纹的尽头处取穴。

艾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处艾灸,以感到艾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艾灸时间:每日灸1~2次,每次灸10~20分钟。

功效作用:通胃腑,调理胃肠。

加艾灸丰隆穴

丰隆穴

丰隆穴的位置:丰隆穴位于脚部外踝尖直上8寸,距胫骨前缘2横指宽处,左右腿各有一穴。

艾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处艾灸,以感到温热舒适为度。

艾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功效作用:调和胃气,化痰湿。

加艾灸上巨虚穴

上巨虚穴

上巨虚穴的位置:上巨虚位于小腿前外侧,膝下6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宽处,左右腿各有一穴。取穴时,采用正坐屈膝姿态,将同侧掌心正对膝盖正中,五指微张自然下扶,无名指指尖所触凹陷处是足三里,足三里正下3寸(4横指宽)处就是上巨虚。

艾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处艾灸,以被艾灸者感到艾灸处温热为度。

艾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 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功效作用:清热利湿,清利温热。

加艾灸阴陵泉穴

阴陵泉穴

阴陵泉穴的位置: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阳陵泉相对,左右腿各有一穴。取穴时,在膝盖内侧横纹上方会摸到一个突起的骨头,在该骨的下方和内侧会摸到一个凹陷的地方,按压时会感到剧烈的疼痛。

艾灸方法:此穴可以自行艾灸,宜采用温和灸。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处艾灸,以感到艾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艾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3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功效作用:清利温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

症状:胸闷者。

加艾灸膻中穴

膻中穴

膻中穴的位置:膻中穴位于胸部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中线的交点处。

艾灸方法:此穴需两人配合艾灸,宜采用回旋灸。艾灸时,被艾灸者仰卧,艾灸者站或坐于一旁,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艾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左右方向平行往复或反复旋转艾灸,以被艾灸者感到艾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艾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3~7分钟。

功效作用:宽胸理气,活血通络。

加艾灸内关穴

内关穴

内关穴的位置:内关穴位于手臂的内侧,腕关节横纹中央上2寸处,左右手各有一穴。取穴时,将右手中间的3指并拢,无名指放在左手腕横纹上,右手食指与左手腕交叉的中间点就是内关穴。

艾灸方法:可自行艾灸,宜采用温和灸。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处艾灸,以感到艾灸处温热为度。

艾灸时间:每日灸2~3次,每次灸10~20分钟。

功效作用: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和胃降逆。

症状:心悸者。

加艾灸心俞穴

心俞穴

心俞穴的位置:心俞穴位于背部肩胛骨内侧,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取穴时,可从颈部突起最高的大椎开始,向下数第5个凹陷,再向左右两侧旁开2横指宽处即是。

艾灸方法:此穴需两人配合艾灸,宜采用回旋灸。艾灸时,被艾灸者取俯卧姿势,艾灸者站于一旁,将艾条的火头垂直对准穴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在左右两个穴位间平行往复或反复旋转艾灸。

艾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功效作用:理气宁心。

湿热体质谨慎艾灸

湿热体质是体内水液代谢出现障碍,造成水湿内停的同时由于各种原因体内产生过多的热量而成为火邪。

体内产生过多的热量并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这种热量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反而煎熬着体内的水液,使之变得更加黏稠,滞留在身体各部,阻塞气血的循环,妨碍脏腑的工作。

湿热体质的经络调养以清热、化湿为基础,适合采用按摩、针刺等方法,大多不适合用艾灸。清利肝胆湿热的穴位有太冲穴丘墟穴阳陵泉穴足三里穴、阴陵泉穴。除上述 穴位外,胸胁满闷、厌食腹胀、口苦犯呕者可加外关穴中脘穴支沟穴;黄疸者可加肝俞穴胆俞穴;阴部瘙痒者、湿疹者可加蠡沟穴;女子带下黄臭者可加带脉穴蠡沟穴三阴交穴;胆囊炎者可加胆俞穴胆囊穴

当前文章浏览量: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特效穴

反射区

膀胱经

胃经

胆经

督脉

肾经

三焦经

脾经

大肠经

小肠经

肝经

肺经

心经

心包经

经外穴

任脉

冲脉

带脉

阳维脉

阴维脉

阴跷脉

阳跷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