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溜穴为足少阴肾经腧穴,《灵枢·本输》曰:“肾出于涌泉者,涌泉者足心也......行于复溜,复溜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为经......足少阴经也。”其位于小腿里侧,胫骨和跟腱之间,太溪穴直上二寸处。
现代解剖学认为,复溜穴下布有跟腱,肌肉,血管(动脉)等组织结构,所以当针尖触及穴下不同结构时,也会引发穴位不同的疗效。所以针对不同的疾病范围,复溜穴也有相应的针刺方法。
天部刺法 提升肾气 直刺,进针2~3分,针尖止于趾长屈肌肌筋膜上。针感上传,可达会阴部,腰部。操作要领包括两方面: ①进行准确触诊。听过程氏针灸高级传承课的朋友都知道,触诊的方法我们将其总结为“皮动膜不动,膜动肉不动,肉动骨不动”。此穴位在针刺前,要触诊到表浅部位,肌筋膜上的阳性反应点方可针刺。 ②浅刺激。“扎深容易扎浅难”,浅表刺激是发挥该穴提升肾气作用的关键。 此种刺法,针感会上传到阴部、腰脊部。脊柱应足少阴经,可解决脊柱疼痛、内脏痛伴随脊柱痛等病症。临床中我们还可能遇见这样的患者,该患者夜里早醒,出现肛门的坠胀感,但无排便。在触诊时,我们会在小腿内侧复溜、太溪穴的附近找到阳性反应点,在这些阳性反应点处针刺可缓解症状。主治:提升肾气,固摄止汗,应足少阴经病候。止汗也是发挥了肾气的固摄作用。 人部刺法 应筋;应脉刺法一:应筋
进针斜后刺0.5~1寸,针身行于跟腱内沿,足太阳与足少阴之间,产生酸胀感。主治足厥不收,脚踹后缘筋急,腰痛。人体的后力线即腓肠肌受力,在小腿部移行成为肌腱,在腓肠肌的内侧和外侧受力是不一样的。腓肠肌内侧是足少阴经,是大、小腿内侧肌群延续到肌腱的位置,对应脊柱;外力线代表足太阳经,主筋所生病者。所以复溜穴可解决人体背侧受力的问题,当脊柱两侧肌群受力发生变化或足弓的高低,内、外旋发生问题时,可在复溜穴附近找到阳性点。
刺法二:应脉斜内刺1~1.5寸,可见针柄随脉搏搏动(胫后动脉)。主治:四肢水肿,无脉,汗不出。治疗下肢局部水肿,多数情况下刺激神经和血管。神经放电,血管扩张。刺激血管,血管收缩。在肿的部位的上方不肿的部位来刺激神经和血管。所以对于末端的水肿,针刺太溪或复溜,针柄跳动可治疗。对于汗不出,针刺可增加回心血量,心脏的搏动能力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就会导致毛孔打开,出汗。
当前文章浏览量:次
穴位疗法 2021-08-27
穴位疗法 2021-08-22
穴位疗法 2021-08-21
穴位疗法 2021-08-21
穴位疗法 2021-08-19
穴位疗法 2021-08-18
穴位疗法 2021-08-18
穴位疗法 2021-08-18
穴位疗法 2021-08-15
穴位疗法 2021-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