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穴位的奥秘

悬钟穴位解读

悬钟穴,别名绝骨,出自《针灸甲乙经》:“悬钟,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者脉中,足三阳络,按之阳明脉绝乃取之”,为八会穴之髓会。古籍中关于悬钟穴的定位有些争议,它早期以脉动作为定穴标志,认为主足阳明经病症。

悬钟穴,别名绝骨,出自《针灸甲乙经》:“悬钟,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者脉中,足三阳络,按之阳明脉绝乃取之”,为八会穴之髓会。

悬钟穴位解读

古籍中关于悬钟穴的定位有些争议,它早期以脉动作为定穴标志,认为主足阳明经病症。

如《黄帝明堂经》、《针灸甲乙经》均曰:“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者脉中,足三阳络,按之阳明脉绝乃取之。” 隋唐之后则大多基于骨性标志定穴,将其归入少阳经,与绝骨穴相混。如《千金要方》中记载:“悬钟,一名绝骨,在外踝上三寸动者中,足三阳络。”

《经穴解》曰:“以其上悬肉分开如钟形,穴在其内,故名悬钟。”

《针灸逢源》、《循经考穴编》言:“前寻摸绝骨间如前离三分,高一寸许是阳辅穴,后寻摸绝骨间尖筋骨缝中是悬钟穴。”《针灸十四经穴位考订》曰:“足外踝上三寸,腓骨前。”

《针灸学》记载:“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那悬钟与绝骨是同一个穴吗?还需我们进一步思考。

悬钟穴的穴性有三:①足阳明经:胃、腹;②足阳明经筋病(最多加上足少阳)③髓会。

悬钟穴位解读

关于其主治,古籍中记载:

《黄帝明堂经》:主腹满,胃中有热,不嗜食。小儿腹满不能饮食。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心腹胀满,胃中热,不嗜食,膝胻痛,筋挛足不收履,坐不能起。 《针方六集》:主浑身百节痛,左瘫右痪,两足不随,寒湿脚气,遍身生疮,水肿,伤寒发热不退。 《循经考脉编》:主瘫痪两足不收,寒湿脚气,浑身疮癞,水蛊,伤寒大热不退 《针灸学》:主治痴呆、中风等髓海不足疾患;颈项强痛、胸胁满闷、下肢痿痹。 《中国针灸学》:主治中风,半身不遂,颈项痛,腹胀,胁痛,下肢痿痹,足胫挛痛,脚气。

可见悬钟穴以主治颈项强痛、胸胁胀痛、下肢痿痹等疾病为主。悬钟穴也是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立体结构,现代解剖学研究表明,悬钟穴在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分歧部,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腓深神经的分支。如穿透小腿骨间膜可刺中腓动、静脉。因此悬钟穴便对应不同的刺法:

阳明悬钟——天部刺法   01

刺激胫前动脉

进针点: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之间。

刺法:用力按压时,足背当“冲阳脉”处摸不到足背动脉的搏动,直刺2~3分,针尖触碰到胫前动脉的血管壁,可见针柄随脉搏颤动。

主治:足阳明胃经病症,主腹满,胃中有热,不嗜食。小儿腹满不能饮食(《黄帝明堂经》)。

阳明悬钟——人部刺法   02

刺激腓深神经:与胫前动脉伴行,在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间下行,支配小腿前面诸肌(胫骨前肌、趾长伸肌、拇长伸肌),在足背分为内、外两终支,分布于足背肌和第一趾间隙背面的皮肤、第1、2趾相对缘。

胫骨前肌:足背屈、内翻

趾长伸肌:伸2-5趾、足背屈

拇长伸肌:伸拇指、足背屈

刺法:从胫骨前肌与拇长伸肌之间进针,针尖稍偏向外侧,触碰腓深神经,产生麻电样感,针感传向足背、足1、2趾。

主治:足踝运动功能障碍。

少阳悬钟——天部刺法   03

刺激腓浅神经:腓浅神经分出后在腓骨长肌深面下行,后于腓骨长、短肌与趾长伸肌之间下行,其肌支支配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终末皮支分布于小腿外侧、足背和第2-5趾背的皮肤。解决阳明、少阳的共同问题。 刺法:从腓骨前缘与骨面垂直进针,约2分深,针尖触碰腓浅神经,产生麻电样感,可放射至足背。 三阳络刺法(一个进针点,通足三阳经)   04 足少阳:从趾长伸肌与腓骨短肌之间稍后方进针,约3分,针尖止于腓骨骨膜,第三腓骨肌附着处,针感传至丘墟。

足阳明:平刺,针行于趾长伸肌,拇长伸肌下。局部胀感,或感传至足阳明。

足太阳:斜外刺,针尖触碰腓骨短肌肌筋膜,或穿过腓骨短肌触碰腓骨长肌。感传至踝外侧,足太阳。 少阳绝骨——地部刺法   05

透三阴交/复溜

三阴交:屈趾长肌(趾长屈肌、拇长屈肌)

复溜:屈趾长肌、比目鱼肌、跟腱

刺法:从腓骨前缘进针,向对侧斜后方刺,针约2寸,局部酸胀或向足底放射

主治:伤寒四肢厥逆冷,脉气无时仔细看,神奇妙穴真有二,复溜半寸顺骨行。四肢回还脉气浮,须晓阴阳倒换求,寒则须补绝骨是,热则绝骨泻无忧(《肘后歌》)。

当前文章浏览量: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特效穴

反射区

膀胱经

胃经

胆经

督脉

肾经

三焦经

脾经

大肠经

小肠经

肝经

肺经

心经

心包经

经外穴

任脉

冲脉

带脉

阳维脉

阴维脉

阴跷脉

阳跷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