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穴位的奥秘

内关穴竟然有这么多刺法!

内关穴是临床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穴位,它位于腕横纹上二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穴下解剖结构丰富,有正中神经、前臂正中静脉、掌长肌腱、桡侧腕屈肌腱、旋前方肌、示指伸肌等。

内关穴是临床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穴位,它位于腕横纹上二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穴下解剖结构丰富,有正中神经、前臂正中静脉、掌长肌腱、桡侧腕屈肌腱、旋前方肌、示指伸肌等。

内关穴竟然有这么多刺法!

内关具有多重身份,它是手厥阴经穴,手厥阴络穴(别走少阳),络脉(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尽管对于内关穴我们已经有了很深刻的认识,但是临床中应用内关穴时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些问题。比如,我们如何去界定内关与外关?内关穴在针刺时因刺激到正中神经会出现麻感,那到底是扎麻好还是不扎麻好?我们还发现有时扎内关会出血,那是出血好还是不出血好?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把穴性、针刺的效应等与临床应用的需求相联系起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主治文献选摘:

《黄帝明堂经》:主面赤皮热,热病汗不出,中风热,目赤黄,肘挛腋肿,实则心暴痛,虚则烦,心惕惕不能动,失智。心澹澹而善惊恐,心悲。

“面赤皮热,热病汗不出,中风热,目赤黄”,这段描述是一个典型的外感热症,不应见于手厥阴的病候,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呢?听过《程门解经》的同学一定知道,早在十一脉阶段,《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只有手心主这条经脉而没有手少阴和手厥阴经,手心主的循行位置实际上涵盖了手少阴和手厥阴经的循行路线。

后来由于哲学思想的变化,对经脉又进行了重新的划分,为了做到天人相应,便将经脉与自然界十二个月份,一天十二个时辰等相对应,于是手心主就衍变成两条经脉,不仅在穴位上进行了分化,主治病候也进行了分化。古人把以心痛为主的病候归在了手少阴经中,而把心澹澹而惊恐等与情志相关的病候归在了手厥阴经。这其实也符合两条经脉的特点,手厥阴经路线分布有正中神经,手少阴经路线主要是腋部动静脉的分布。于是一个主神智,一个主血脉,在主治上进行了某些侧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温邪上犯,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心包代心受邪,所以先是表现为热症,后表现为厥阴经病候。

内关作为手厥阴经的穴位,“实则心暴痛,虚则烦,心惕惕不能动,失智。心澹澹而善惊恐,心悲”才是典型的手厥阴经的病症,而前面更像是其表里经——手少阳经的病候。若一个穴位既能表现本经的症候,又能表现其表里经的症候,那么它一定具备某些特殊的结构,必然对应不同的针刺方法,这也是留给我们的一个思考。

《窦太师针经》中记载内关穴“治腹内一切疼痛,补;心虚疼。”《针方六集》卷五曰:“主心腹一切痛苦。”《循经考穴编》下曰:“主翻胃嗝气,脾胃不和,脏腑胸胁一切疾病。又主癫痫狂妄,痞块疟疾。”手厥阴经起于胸中,位于膈肌以上。而上述文献记载,内关穴还可“治腹内一切疼痛”,可见内关穴的主治涵盖了膈上、膈下,不仅能治疗胸腔心脏疾病,还能疗腹部疼痛之疾。这又该怎样针刺呢?   内关穴的三才针法

内关穴竟然有这么多刺法!

天部刺法 

天部一

刺法:

·直刺,进针2分。局部胀感。

·直刺,进针2分。扳倒针柄,针尖朝向近心端,行震颤催气法。感传过肘至肩。部分患者可传至心胸。

震颤催气法是一种只带动周围组织震动而不带动组织出现层次位移的手法,这种震动波的形成很容易发生感传。我们通过总结发现,容易发生感传的穴位通常位于人体的上肢肘关节以下以及小腿的部位,这些部位较容易出现皮肤肌肉的紧绷。内关穴就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位置,它位于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两块肌肉肌张力高进而使内关穴皮部出现紧绷感。若这种紧张感频繁出现且较严重的话,我们在触诊时就可以摸到皮下的阳性反应点。但是需要提醒大家一点,触诊时千万不要太过用力,忌反复触诊,仅需轻轻用指腹从皮肤表面划过。因为用力过大会导致阳性点消失,使触诊失去意义。

特异性阳性反应(是动则病) 

掌长肌或桡侧腕屈肌肌张力高形成肌腱紧张,内关穴区皮部高张力。

皮下出现条索、泥沙状阳性物(米粒状)

当刺激这些阳性点并施加震颤催气手法时往往能达到气至病所而有效。但是针感的传导也会出现阻隔,阻隔的部位多在肘、膝关节附近。一旦过了这些部位,对躯体内脏功能的变化有非常好的调节作用,即我们所说的调气。

穴性主治:

心、胸、胃脘部病症(阴维为病,苦心痛。公孙内关胃心胸)

天部二:络脉 《灵枢·经脉》中记载:经脉十二者,伏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饮酒者,卫气先行度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曹气乃脚,而经脉大盛。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  

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与络脉异也。皇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络脉的诊断意义)  

雷公曰:细子无以明其然也。皇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人,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  

经脉深行于筋肉之间,正如杨甲三先生提出的“三边三间”的穴位定位思想。通常在脉口可以感受经脉的变动。络脉则位于人体较为表浅的部位,在骨节(腕关节、肘关节以及肩关节等)是不能穿过的,而是行于“绝道”。

“绝道”是什么?我们知道络脉已经行于体表了,到达了一个非常表浅的部位,那么它是不可能再表浅的,所以“绝道”是深入之道,即深入到关节腔以内。而关节腔附近的穴位大多对我们内脏功能具有调节意义,比如原穴,可通过调节血管,血液的状态进而调节内脏的功能。

天部三:正中神经

刺法:直刺,进针2~5分,缓慢进针,出现麻电感传至中指

主治:心烦、失眠

针刺要领:

视病情轻重,决定刺激量,轻症,轻刺激。浅刺2分。

重症强刺激,麻电感,重镇安神,引发正中神经放电。

针刺手法以轻缓为宜,以免损伤正中神经,遗留后遗症。

人部刺法

人部:应筋

刺法:斜刺1寸,视病位可分别向肘、腕斜刺

主治:肘挛筋急;手腕旋前障碍

人部:吐法

刺法:避开正中神经,直刺1寸。快速捻转,强刺激。

主治:诸病宜吐不得吐者取此。

地部刺法  

地部:络穴

络穴:一穴通两经

刺法:直针透外关。又法:可灸二七壮。凡下针,须用指抵外关穴,则针易透此穴。出针得血效。

主治:主面赤皮热,热病汗不出,中风热,目赤黄,肘挛腋肿,实则心暴痛,虚则烦,心惕惕不能动,失智。心澹澹而善惊恐,心悲。

当前文章浏览量: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特效穴

反射区

膀胱经

胃经

胆经

督脉

肾经

三焦经

脾经

大肠经

小肠经

肝经

肺经

心经

心包经

经外穴

任脉

冲脉

带脉

阳维脉

阴维脉

阴跷脉

阳跷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