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穴位的奥秘

温故而知新,从一则医案再“认识”天宗穴

程凯教授在《那些错过的穴位——天宗》中讲解到:临床上寻找上天宗的位置时,标准定位只是指引一个方向,还要注重对患者在标准穴位周围肌肉的触摸,寻找冈上肌隆起最高点。

医案:患者平素有颈椎病,左手尖麻木,肩胛区酸胀痛,低头伏案时出现酸麻感,严重时躺着也难受,2-3年前开始出现。通过触诊和视诊及一系列的医学影像学检查,程凯教授认为患者手尖麻但是手指不麻,是由于冈下肌紧张导致的臂丛神经刺激症状。臂丛神经出口处受到卡压引起,而非病人之前诊断的颈椎病等问题引起。

在治疗方面,程凯教授选择天宗穴,快针不留针,扎跳放松紧张的冈下肌,解除臂丛神经卡压,一分钟不到,病人三年手尖麻木的症状消失。后予以肩贞穴附近、肩胛区域轻闪罐,放松左肩胛附近肌肉紧张状态。 

这则医案虽然简短,但是可以看出辩证诊断的重要性及天宗穴的神奇作用,程凯教授在这里选择的是上天宗、还是下天宗、内天宗呢?

温故而知新,从一则医案再“认识”天宗穴

首先,我们看看三个天宗的位置。

上天宗,也就是国标穴位定位所描述的天宗穴的位置。在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的上1/3与下2/3的交点凹陷中,穴位下结构包括冈下肌,肩胛下神经,肩胛下动脉。

下天宗,为杨甲三老先生所定位的天宗穴,在肩胛下区的凹陷处,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的上2/3与下1/3的交点凹陷中,在冈下肌与小圆肌之间的凹陷中。

内天宗,在上天宗与下天宗之间中点,朝脊柱方向0.5寸处,其内侧为菱形肌。

那三个天宗的作用又是如何?该如何针刺呢?起作用的机理又是如何呢?

先看看历代文献对于天宗穴主治作用的记载:

《黄帝明堂经》中有记载:主肩重肘臂痛不可举。

《外台秘要》记载:主胸胁支满,枪心咳嗽。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治肩胛痛,臂肘外后廉痛,颊颌肿。

在各个版本的《针灸学》中记载,治疗肩痛、胸胁支满,呛咳、气喘、乳痈、头痛、胆绞痛等,如此多的作用是一个天宗穴就能完成的吗?当然不是,那三个天宗是如何各司其职的呢?

程凯教授在《那些错过的穴位——天宗》中讲解到:临床上寻找上天宗的位置时,标准定位只是指引一个方向,还要注重对患者在标准穴位周围肌肉的触摸,寻找冈上肌隆起最高点。针刺时针尖止于冈下肌肌筋膜,可通过调节肩胛骨向外旋转角度,减轻对大小菱形肌的牵张力,调节与胸大肌、胸小肌力线关系,调整胸廓,可用于治疗肩痛;左侧上天宗应心,治疗胸闷等症状,双侧应肺,应乳房,主要用于治疗胸闷、气喘、乳痈等症状。当针尖穿过右侧冈下肌肌腹贴近肩胛上神经,可以治疗胆道相关疾病,如胆绞痛等。

温故而知新,从一则医案再“认识”天宗穴

关于下天宗,先看上面一幅图,图中的B力线是冈上肌、冈下肌与斜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形成肩胛骨在背部稳定的力学结构。我们知道大小圆肌,冈下肌及肱三头肌负责后收及上提动作,当图中A力线出现功能障碍,患者除了无法自由完成功能动作外,还会通过B力线牵拉影响头部,出现牵扯痛,颊颌痛。当影响到胸廓、呼吸肌提肋功能时,还会出现气喘、乏力等症状。通过针刺下天宗天部,针尖止于小圆肌与冈下肌之间,若需刺激大圆肌,进针点再略向下,治疗胸胁支满等症状。

内天宗针刺时从下天宗偏内进针,斜内刺,针尖止于肩胛骨内沿,菱形肌附着处。一针两肌,通过改变肩胛骨的内外张力,调节心后臂,影响心功能。

那如何针刺才能使肌肉向不同方向针刺呢?程凯教授在《那些错过的穴位-天宗》中做了详细的解释及演示,大家可以到CCtalk上订阅并认真听讲。

当前文章浏览量: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特效穴

反射区

膀胱经

胃经

胆经

督脉

肾经

三焦经

脾经

大肠经

小肠经

肝经

肺经

心经

心包经

经外穴

任脉

冲脉

带脉

阳维脉

阴维脉

阴跷脉

阳跷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