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穴位的奥秘

髀关穴,用对了原来如此有效!!!

髀关穴位于股直肌近端,内侧的缝匠肌与外侧的阔筋膜张肌交叉凹陷中,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上缘连线上。直立体位平会阴。而髀关之所以称为“关”,从解剖上来看,它确实是位于一个重要的关口。

听了程凯老师《针灸适宜病种》中关于中风后遗症的课程,正好遇到一位十多年中风偏瘫的患者,便学以致用,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对其进行了三次针灸。第一次针灸后患者的患侧下肢肌力由3提高到4,第三次针灸后能自主向前迈步(治疗前是拄拐拖着走),自述下肢轻松了不少。在这几次针灸治疗中,发现有一个穴位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髀关穴。

>>相关阅读:中风后遗症

髀关穴位于股直肌近端,内侧的缝匠肌与外侧的阔筋膜张肌交叉凹陷中,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上缘连线上。直立体位平会阴。而髀关之所以称为“关”,从解剖上来看,它确实是位于一个重要的关口。向内有缝匠肌,中间向下为股直肌,向外有阔筋膜张肌,这三个方向的作用力还分别由三条不同的经脉所管控,分别是足太阴经、足阳明经和足少阳经。如此特别的位置,便赋予了髀关穴独特的功效。

髀关穴主治膝寒;股内筋络急;腰痛,小腹引喉痛;下肢痿痹,股痛,屈伸不利等病症。这时你可能会有疑问,髀关穴离膝关节那么远,是怎么治疗膝寒的呢?下肢痿痹,股痛,屈伸不利,是解决了哪个肌群的问题?小腹引喉痛又是怎么上去的?等等一系列问题......

我们知道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足阳明经循行路线与多个动静脉有关,主要负责下肢的供血。从肌肉角度看,穴下为股直肌,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与股内、外侧肌,股中间肌包绕髌骨的前面和两侧端。而缝匠肌就像一条束带,从髂前上棘,经大腿前面,转向内下侧,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面,约束着股直肌。所以如果缝匠肌紧张绷紧,就会压迫股直肌,股直肌紧张,就会导致下面的股动脉血液流动受到影响。影响了肌肉运动和血液循环,就导致了膝寒、下肢痿痹等症状的发生。从髀关穴斜内下刺入缝匠肌,可松弛肌肉的紧张,改善血流状态,因此可解决膝寒不仁,痿厥,股内筋络急等症状。

髀关穴还是一个重要的力学中心,如图所示。

髀关穴,用对了原来如此有效!!!

足阳明经是人体的前力线(从胸廓到盆腔的唯一一条纵行的肌肉——腹直肌,人体直立的力线),人体前力线受力到盆腔正面往下肢肌群传递的过程中进行分解,向股直肌的方向分解的力,向下一直到胫骨前嵴。以及腹后腰背方向的力,如腹内外斜肌、腰方肌方向力的分解。

因此,腹直肌方向的力就可以解决“小腹引喉痛”,而腹内外斜肌、腰方肌方向力可以治疗腰痛。在针刺手法上,采用点刺震颤法,针刺肌筋膜或缝隙之间,由点到面引起肌肉的兴奋,进而带动肌肉迅速跳动,使针感放射至不同方向。   髀关穴的使用方法,你学会了吗?

当前文章浏览量: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特效穴

反射区

膀胱经

胃经

胆经

督脉

肾经

三焦经

脾经

大肠经

小肠经

肝经

肺经

心经

心包经

经外穴

任脉

冲脉

带脉

阳维脉

阴维脉

阴跷脉

阳跷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