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穴位的奥秘

霜降冷空气来袭,按摩中脘穴,促进胃肠功能

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寒冷之气伤及阳气,易损伤脾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饮食依赖脾胃健运。
霜 降  

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

寒冷之气伤及阳气,易损伤脾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饮食依赖脾胃健运。

脾胃功能减弱,人体运化受纳功能就会变差。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胃痛,胃胀,食欲减退等症状。此时对患有胃溃疡等胃病的人,晨起外出容易吸入冷空气,容易引起胃肠黏膜血管收缩,致使胃肠黏膜缺血缺氧。这对溃疡的修复不利。

我们可以采取按摩中脘穴的方法,促进胃肠功能。药王孙思邈曾写到:“腹宜常摩,可祛百病”。腹部按摩可以使肠胃等脏器分泌功能活跃,明显改善大小肠蠕动功能,调节人体的消化排泄功能。

中医根据胃的作用,也将其命为仓廪之官,也就是人体的后厨房。上、中、下脘,这几个穴分别处于胃的上、中、下部。

上脘穴

上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处。上脘在胃的上部,和贲门相对应,是食物进入胃的通道。上脘穴在这个位置,对于人们因吃得太快、吃得太饱,或者其它原因而导致的胃胀、呕吐、打嗝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霜降冷空气来袭,按摩中脘穴,促进胃肠功能

我们胸骨下方的凹陷中,到肚脐的中央连线之间的中点,即为中脘穴,也就是胃的中部的意思。

中脘穴

中脘穴对于脾胃疾病的治疗效果是最好的。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为脾胃病的常用穴。现代研究也发现,刺激中脘穴之后,胃的蠕动会增强,表现为幽门开放,胃下缘轻度升高。而且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使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增强。

霜降冷空气来袭,按摩中脘穴,促进胃肠功能

下脘穴 

下脘穴在胃的底部,胃和十二指肠连接的转弯处。胃虽然是消化器官,但它只对食物进行粗略的加工,就好比我们榨果汁,先要用刀将水果切成大块,再放到搅拌机当中。胃就相当于这把刀,只做一部分简单的工作,真正的消化吸收过程是在肠道内中完成的。下脘穴位于食物从胃进入十二指肠的关口处。对于食物在胃中下不去导致的腹胀、胃痛、呕吐等都有很好的作用。而且,因为它在胃的下部,对于因为中气不足导致的胃病、胃下垂等症状也有很好的疗效。

从这里可以看出,上、中、下脘“三兄弟”在胃上形成一条线,相当于脾胃的卫士,对于和脾胃有关的疾病都有很好地防御和治疗作用,是胃的忠实护卫队。

在这三穴上,用温热的掌心抚摸或者是摩动。让热力由表入里,消化功能会变得旺盛起来,自然就起到补益的作用。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指螺纹面或手掌掌面着力,附着在体表穴位上,以腕关节带动前臂,作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运动,称为摩法,摩法分为指摩法与掌摩法两种。  

指摩法是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并拢,掌指关节自然伸直,肘关节微屈,腕部放松,以指面着力,附着在体表穴位上,前臂主动运动,通过腕关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形摩动。掌摩法为用掌面着力,附着在体表一定部位上,余法同指摩法。  

具体操作方法是将两手掌心对擦,擦热之后放在上脘穴的位置,反复摩动,直到上脘穴感觉温热,继续向下螺旋状摩动,至中脘穴、下脘穴、肚脐,下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然后两手边摩动边向两侧分开,至两侧滑肉门位置,滑肉门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有温热感后再回到上脘穴位置,依次循环,反复摩动,每次5到10分钟。 

当前文章浏览量: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特效穴

反射区

膀胱经

胃经

胆经

督脉

肾经

三焦经

脾经

大肠经

小肠经

肝经

肺经

心经

心包经

经外穴

任脉

冲脉

带脉

阳维脉

阴维脉

阴跷脉

阳跷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