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经

颊车穴

颊车穴归属足阳明胃经,有缓解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牙痛、腮腺炎等作用,颊车穴的位置:咀嚼时肌肉隆起时出现的凹陷处,详见本文图解颊车的准确位置图片及作用和功效。

颊车的准确位置图片

颊车的准确位置图片

图解颊车的位置

【颊车穴】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耳下大约一横指处,咀嚼时肌肉隆起时出现的凹陷处。

【颊车穴的准确位置】下颌角前上方一寸处。

【3秒钟取穴】上下牙关咬紧时,隆起的咬肌高点处,按之凹陷处即是。

【取穴技巧】侧坐,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放松时按之有酸胀感。

《快速取穴彩色图解》正坐或仰卧位。上下齿咬紧时,隆起的咬肌高点处,按之凹陷、有酸胀感,即为此穴。

颊车穴的准确位置图及快速取穴图解(标准定位方法)

《针灸大成》耳下八分,曲颊端近前陷中,侧卧开口有空取之。

《中国针灸学》在下颌角的前上方一横指(中指),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穴位解剖】在下颌角前方,有咬肌;有咬肌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及咬肌神经。

颊车穴位位置图及针灸穴位图解
颊车的位置解剖图(图解)

同身寸法】点击查看》》【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

穴名解说

【颊车穴】属于足阳明胃经穴位图,别名:曲牙,机关,鬼床,牙车。

【穴义】胃经的五谷精微物质由此上输于头。

(1)颊车。颊,指穴所在的部位为面颊。车,运载工具也。颊车名意指本穴的功用是运送胃经的五谷精微气血循经上头。本穴物质为大迎穴传来的五谷精微气血,至本穴后由于受内部心火的外散之热,气血物质循胃经输送于头,若有车载一般,故名颊车。

(2)曲牙。曲,隐秘之意。牙,肾所主之骨也,指穴内物质为水。曲牙名意指本穴上传头部的气态物中富含水湿。本穴物质为大迎穴传来的水湿气态物,水湿浓度较大,如隐秘之水一般,故名曲牙。

(3)机关。机,巧也。关,关卡也。机关名意指本穴有关卡大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的作用。本穴因位处上部,大迎外传的地部经水部分因地球重力场的原因自然被关卡在本穴之外,关卡的方式十分巧妙,故名机关。

颊车穴04

(4)鬼床。鬼,与神相对,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床,承物之器也。鬼床名意指穴内经水被它物承托而行。本穴物质为大迎穴传来的水湿气态物,其运行是循胃经上行下关穴,气态物中水湿浓度较大,如同载水上行一般,故名鬼床。

(5)牙车。牙,肾所主之骨也,指穴内物质为水。车,运载工具也。牙车名意指本穴有运送胃经经水上头的功能。理同曲牙之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气态物,水湿浓度较大。

【运动规律】水湿气态物由本穴循胃经上行下关穴。

【功能作用】传输胃经精微物质上行头部。

颊车的作用与功效

《针灸大成》主中风牙关不开,口噤不语,失音,牙车疼痛,颔颊肿,牙不开嚼物,颈强不得回顾,口眼㖞。

【主治病症】口歪眼斜、面神经麻痹、腮腺炎、声嘶沙哑、颔颊炎、牙痛,齿痛,面部痉挛等。

【作用功效】祛风清热,安神利窍,开关通络。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颞颌关节炎、腮腺炎等。配地仓、合谷等主治口角歪斜、齿痛、颊肿;配下关、合谷主治颞颌关节炎。

【穴位配伍】口眼歪斜配伍穴位:阳白穴地仓穴四白穴合谷穴 、颊车穴。

颊车穴的准确位置

疾病概述: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按摩顺序与技法:先按阳白穴5 秒钟,再按摩地仓穴5 秒钟,接着按摩四白穴1分钟,最后分别按压颊车穴和合谷穴5 秒钟即可。


牙痛配伍穴位:颊车穴、地仓穴合谷穴

三叉神经痛配伍穴位:地仓穴下关穴颊车穴内关穴外关穴印堂穴


如果因为病症导致口歪、眼斜,使得面部肌肉看起来极不协调,甚至扭曲变形,或者在中风后导致的口眼歪斜等。遇到这种情况只要在接受运动治疗的同时,自己坚持按摩颊车穴,就会获得特殊的疗效。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针灸大成》《铜人》针四分,得气即泻;日灸七壮,止七七壮,炷如麦大。《明堂》灸三壮。《素注》针三分。

【治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按摩疗法】用拇指指腹每天揉按颊车穴100~200次,可治疗腮腺炎、下颌关节炎等。(平时洗脸时轻轻拍打颊车及四周皮肤,每次1~3分钟。)。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颊车穴10~15分钟,可治疗脑血管疾病与甲状腺肿大。

【刮痧疗法】用角刮法倾斜45度由上向下刮拭,一天一次,可治疗面部神经麻痹、牙髓炎等。
 

【针刺方法】颊车穴,直刺0.3-0.5寸;颊车穴平刺0.5-0.1寸(可向地仓穴透刺,即:横刺透向地仓穴)。针感:局部酸胀,并向周围扩散。

 

按揉颊车穴的手法(视频讲解)

当前文章浏览量: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特效穴

反射区

膀胱经

胃经

胆经

督脉

肾经

三焦经

脾经

大肠经

小肠经

肝经

肺经

心经

心包经

经外穴

任脉

冲脉

带脉

阳维脉

阴维脉

阴跷脉

阳跷脉